欢迎光临-新时代阳光志愿者社区驿站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0022-217
公司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亲海国际A座825室志愿者总部基地
您的位置: 首页>>媒体报道

牢记嘱托再出发 红土地上践初心

作者:新时代志愿者 来源: 时间:2021-05-25

牢记嘱托再出发 红土地上践初心

编者按:悠悠赣江水,殷殷红土情。5月19日,由中国记协主办,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记协、赣州市委宣传部协办的“学党史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中央媒体赴赣州学习调研活动在于都县启动。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网等34家中央和全国性行业类媒体的40名采编骨干参加活动。本报记者跟随着中央采访团,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重温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史,见证新时代革命老区工作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本报记者 王立国 杜 蓉

砥砺奋进 书写“于都答卷”

5月19日,中央采访团记者一行走进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参观学习。1934年10月,红军主力8.6万人跨过于都河,从这里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县考察,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勉励大家,“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总书记视察于都县两年来,百万于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学习、大调研、大攻坚,学党史、悟思想、开新局、办实事,于都大地气象新、面貌新,书写了一份沉甸甸的于都报告。

两周年,富硒品牌独树一帜

“我们的富硒蔬菜品相好,营养价值高,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很多批发商都直接开车来地里进货。”看到自己种的15亩辣椒长势良好,梓山镇下潭村党支部副书记曾宪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2019年11月,梓山镇在县里聘请的技术员指导下,开始全面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村干部领种的形式带动村民种植富硒蔬菜。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曾宪标认领了合作社的两个大棚,共15亩辣椒,还聘请了5个村民,当年就获利10多万元。

在曾宪标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从外地回到村里,靠着种植富硒蔬菜发家致富,富硒蔬菜大棚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为着力解决发展富硒农业的瓶颈,于都县除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外,还聘请了会种菜、懂技术的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实打实地带农民。“技术员时不时到我们基地来,土壤偏酸了,就提醒我们多施碱肥;庄稼长势不好,技术员就让我们增施硼肥。”来自赣县的专业菜农黎文高兴地说。有了技术员的支持,2020年黎文靠种植富硒蔬菜就获利20多万元。

在黄麟乡,万亩富硒脐橙基地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模式,种植脐橙8500亩、边坡草1500亩、杉树320亩,还建了山塘、水池、观光台、游步道等休闲设施,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两年来,于都县按照“硒+X”的布局,本着“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理念,制定了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促进等政策措施,推进富硒农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统筹规划、建立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富硒品牌。富硒大米、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畜禽加工制品等产业正在有序推进。据统计,全县仅发展富硒蔬菜产业的农业合作社就有110多家,带动蔬菜经营主体2000个(户);带动80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年增收1.72万元。

两周年,县域经济高速发展

“自从公司进驻纺织服装一条街后,通过工厂店直营的方式,让利消费者,推广品牌效益,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000元以上。”江西仔衣库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肖日辉说,因为有了优惠政策,仔衣库2020年的产值由2019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和仔衣库服饰有限公司一样,位于于都县上欧工业园的赣州鑫雪莱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去年进行技术革新后,从原来的3天才能见到成品到现在的十几分钟就能见到成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停顿、没有积压,次品少、容易管控,生产效率提升了30%以上。

以绿色驱动工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于都县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效应分析,鼓励治污减排,打造高质量循环经济。投资2.5262亿元、占地面积60亩的生态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经过处理的中水,60%可作为生产用水返回给生产企业,20%用于绿化洒水,剩下20%则用于文明施工的防尘治理,实现“零排放”,反哺园区建设发展,为绿色循环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得益于绿色环保园区的打造,占地约1000亩,计划总投资近20亿元的顺龙水洗有限公司于2020年落户于都罗坳工业园,为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名城注入强劲动能。依托“退城入园”“飞地经济”政策,正亿纸品纸业有限公司去年总产值达到2.1亿元,上缴利税近1300万元;于都工业园罗坳工业小区已吸引5家绿色环保型企业入驻。按照新型建材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目标定位进行建设,园区内罗坳工业小区可容纳60家企业,解决1.2万余人就业。

伴随着于都服装产业、富硒农业的发展以及服务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物流、金融等多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于都县累计新增企业贷款349笔29.58亿元,续贷企业贷款151笔8.41亿元。于都县的经济发展蓬勃向上。

两周年,文体卫生蒸蒸日上

“现在是新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

倾心演绎、倾情歌唱,把长征和长征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5月19日晚7点30分,一场以长征组歌为主,献礼总书记视察于都两周年的公益演出,在于都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参加演出的这支由红军后代组成的队伍,已累计巡演500场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除了讲好长征故事,于都县还实施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改造提升工程,先后完成了新长征广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等景点的改造,景区焕然一新,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国“寻初心、悟初心、守初心”的重要打卡地,江西省首批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为着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于都县用好国家众多叠加利好政策,建设了于阳卫生院和总投资8.9亿元的人民医院新区等一批项目。按照“1+3”模式组建医疗服务共同体,着力打造乡村30分钟就医圈,形成圩镇和片区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有规范化卫生室、大型社区有健康小屋三级联动的农村卫生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2020年于都县不仅完成了12所新建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还开工建设了康养一体的高端养老基地——于都至善健康养老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设置养老床位900张,养老服务用房14栋,填补了于都县社会化养老的空白,项目预计2021年10月竣工并投入试运营。

筑牢防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0年5月,于都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494户163986人全部实现脱贫,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市、区)之一,于都县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持续筑牢阻击返贫致贫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机制”健全监测预警联动体系

于都县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推动、部门密切协同、日常工作调度工作机制,建立困难群众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低保对象和防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

高位推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监测户、边缘户、重病重残户等困难群众的动态监测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

部门协同。设立民政、扶贫、卫建、医保、住建、残联、教育、就业等部门和23个乡镇分管领导参与的困难群众监测预警联络组,建立快速高效联络机制,提高监测预警时效。

监测预警。由分管县领导牵头,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监测预警调度会,分析季度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部署解决措施办法,确保监测预警工作有序开展。

202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召开7次会议,调度、推进监测工作,对326户贫困家庭实施县、乡直接联办。

“四举措”主动识别返贫潜在对象

依托赣州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于都县完善信息收集渠道,加强部门间数据比对,主动发现潜在返贫对象。

村级主动入户排查。成立由村第一书记牵头,村干部、帮扶干部共同参与的排查小组,通过实地入户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申办相应社会救助并提供生活帮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部门数据比对分析。主动加强与扶贫、医保、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定期开展数据比对、联审并及时将疑似数据反馈乡镇入户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救助。

公布求助电话。在各类媒体上公布县级社会救助电话,并在接听求助电话时,详细询问每位求助对象情况并做好记录,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情况属实的立即转办,予以分类保障。

第三方调查摸排。安排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低保边缘群众调查,帮助提高对象识别精准度和救助保障水平。脱贫摘帽以来,全县累计发现困难群众2592户6023人,已将其中符合条件的4161人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五手段”筑牢民政兜底保障防线

深入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落细各类兜底保障政策,确保高质量脱贫路上一户不漏、一人不落。

做牢低保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监测户、边缘户纳入低保范围,扎实落实低保延退、“单人户保”政策,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2020年以来,688户监测户、边缘户纳入低保;对2326户4678人实施了低保延退;将867名贫困户残疾人参照“单人户保”纳入低保。

做实特困供养。投入135万余元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探视巡访机制,制定照料护理评估标准,足额及时发放护理费,确保巡访照护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做快临时救助。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备用金救急难的作用,将乡镇临时救助权限由原来的单次1000元提高到3000元,确保救得及时、兜得牢固。2020年以来,自付费用2万元以上重病患者有569人纳入低保、394人次给予3000元以上的临时救助。

做好慈善救助。广泛动员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参与兜底保障扶贫工作,全年累计接受慈善救助资金130万元。

做优防贫保险。针对部分群众返贫风险较高的实际情况,安排206万元为9.6万名困难群众购买精准防贫保险,增加一条保障线,筑牢防贫“保护网”,解决非主观意愿造成生活困难问题。2020年以来有23户困难群众申报防贫保险理赔,获赔金额达17.19万元。

统筹兼顾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于都县民政局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将其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聚焦健全机制、狠抓落实,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推进措施和完成时限;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大力推动,确保推进工作落地落实。

注重三个结合 强化主动担当

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加强党的建设相结合。更加自觉地把做好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将各项具体责任细化落实到班子成员,把各项具体任务逐一分解到相关股室,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民政主责主业相结合。结合民政主责主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重点在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发展志愿服务、关爱困难儿童等方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推动民政系统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联创共建相结合。积极加强与县政法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研究工作方法,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共同为工作开展献计出力。

突出三个重点 聚焦关键环节

突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逐步理顺基层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制定事项清单,建立准入机制,使基层组织逐步回归服务群众的自治本位,切实帮助基层组织“减负增效”。

全县391个村(居)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落实了村(居)“三务”信息公开,将公开事项分为三类34项,建立了村(居)民会议、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聚合力。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的指导力度,通过“以奖代补”措施落实,促进红白理事会在扭转“攀比之风”、抵制“高价彩礼”、树立“婚丧新风”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对达到条件的思源安置小区、城南新建小区群、盘古山钨矿、银坑移民安置点、葛坳圩镇设立社区居委会,推进城镇规划区域内“村改居”试点工作,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突出社会组织管理。适度降低登记门槛,对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型社会组织采取备案制,以提高社会治理类社会组织覆盖率。

目前,全县社会组织登记注册350家,其中社会团体9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59家,社会组织在村(居)覆盖率达89.51%,社区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县户籍人员3‰;组织开展社工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今年“牵手计划”广州北斗星社会工作中心来县里开展社工培训78人次。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取得成效,强化线索摸排和行政执法,公布了县里第一批非法社会组织名单,对12家长期活动不正常、不参加年度检查的社会组织进行了行政执法。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助学、关爱留守儿童、健康义诊等社会治理活动,累计投入资金126余万元。

突出志愿服务队伍壮大。合力在于都微爱公益发展中心、于都义工联、于都长征应急救援协会、于都心理健康服务协会、于都“打铁佬”平安协会等社会组织中发展社区工作者3000余名,占全县户籍人员比3‰。同时,积极开展婚姻危机干预和婚姻家庭疏导服务,促进家庭社会和谐。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1.5.21)